新年伊始,我国科研领域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双亲均为雄性的小鼠,且这些小鼠能够存活至成年。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于美国《细胞 – 干细胞》杂志,瞬间引发全球科学界关注。科研团队借助胚胎干细胞工程技术,克服了哺乳动物生殖的自然限制,不仅展示了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也为未来再生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
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在哺乳动物中,印记基因机制起着关键作用。大部分基因能够均衡表达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但仍有少量基因带有 “印记”,仅能从父源或母源的染色体上表达。这就意味着,后代通常需要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才能正常发育。过往研究表明,即便人工培育出双亲皆为雌性或雄性的哺乳动物胚胎,由于印记基因的影响,这些胚胎往往会在发育过程中停止生长。
此次,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迎难而上,通过移码突变、基因缺失和调控区编辑等先进技术,对 20 个关键的印记基因进行了修改。这一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 “双父” 小鼠胚胎的发育能力,部分小鼠胚胎成功诞生并顺利成年。这项研究不仅有力地证明了印记基因是阻碍哺乳动物单性繁殖的主要因素,还为胚胎干细胞和克隆动物的发育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推动再生医学领域的技术突破。
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基因调控和胚胎干细胞工程技术均属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前沿领域。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医药领域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从融资、税收优惠到专利技术转让,全方位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从生物药的生产流程来看,主要包括上游发酵、下游纯化和制剂灌装三个关键环节。上游过程从细胞株的培养起步,逐步发展到大规模生物反应器生产;下游纯化则是将生物反应器产出的细胞及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以获取目标产物;制剂灌装环节主要是将纯化后的原液进行制剂化处理,经过配置、除菌过滤、灌装、冻干、轧盖、灯检以及贴签与包装等一系列工序,最终生产出可供使用的产品。
在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增加以及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医药市场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据 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显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已从 2015 年的 11 万亿美元攀升至 2023 年的超过 15 万亿美元。
在中国,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正驶入发展的 “快车道”。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2019 年至 2023 年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尽管增速自 2022 年起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着稳健增长。2023 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规模达到约 19775 亿元,同比增长 5.86%,2019 至 2023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90%。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指出,随着全球大批 “重磅药物” 的专利集中到期,中国制药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外,新冠疫情进一步激发了对疫苗、血制品及相关试剂的需求,“十四五” 规划也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基于这些利好因素,前瞻预测,2023 – 2028 年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以约 6.4%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到 2028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2.7 万亿元。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