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5 日 17:39,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利明于上海发文指出,国资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联系正日益紧密。
2024 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似乎仍深陷 “资本寒冬”。医药魔方数据表明,该年度中国医疗健康领域一级市场共发生 1465 起融资事件,同比下降 26.75%,融资金额总计 736.97 亿元,同比下滑 10.4%。尽管如此,2025 年伊始,不少投资人仍持乐观态度,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探寻方向。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开年首月,约 81 家投资机构涉足生物医药领域,全部融资事件(不含并购)总融资额达 103.98 亿元,其中,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资本寒冬” 带来的融资困境与估值回调,使并购重组成为可能的退出途径。2024 年,国内创新药并购事件较上一年成倍增长。受益于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持续发布,加之各地并购基金的涌现,一场并购热潮正悄然兴起。
2024 年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在此背景下,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的上海生物医药并购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即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日前已公告落地,其首期规模约 50.1 亿元。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并购重组无疑将成为 2025 年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议题。当前 IPO 数量与速度受限,促使行业朝并购重组方向发展。”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并购驱动成长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主线之一。目前行业正处于洗牌阶段,存在出清现象,从长远看,行业整合对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成熟发展十分必要,有助于避免公司资源浪费与估值虚高无产出的问题,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国资加速涌入
近年来,国资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关联愈发紧密,2025 年这一趋势延续。据医药魔方数据库,今年 1 月最活跃的 8 家投资机构中,超半数为政府引导基金或国资背景投资机构,如锡创投、广州产投、顺禧基金、横琴金投等。
锡创投作为无锡市委、市政府设立的市级股权和创业投资机构,1 月初在 “AI+医疗” 领域动作频繁,先后参与途深智合天使 + 轮、英矽智能超 1 亿美元战略投资以及赛博派科技 A 轮融资。这三家企业分别聚焦 AI 蛋白质设计和制造、AI 制药、骨科手术 AI 辅助诊断领域。
同样,广州产投 1 月领投 AI 助听器研发公司博音听力。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北京国资背景的顺禧基金虽今年 1 月未投资 AI 相关企业,但在 2024 年已多次布局 “AI + 医疗”,投资对象包括深势科技、新合生物、强联智创等。
除 AI 概念外,上述四家国资机构还积极布局创新药企。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广州产投参与基因编辑公司微光基因千万级 Pre – A 轮融资,助力其推进针对常见病的表观遗传编辑管线研究;顺禧基金再次对小分子药物研发公司普祺医药增资;横琴金投则参与星联肽生物 1 亿元 Pre – A 轮融资。
盛力投资副总经理刘宏分析,国资布局生物医药领域呈现四大特点:地域侧重显著;投资方向多元化,不再单纯聚焦创新药;融合新兴技术,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结合成为新趋势;此前存在争议的中药领域,近年成为国资投资热点。
刘宏补充道:“尽管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环境欠佳,但政府在母基金和子基金出资方面力度较大,不过资金传导机制发挥作用需时间,且行业获得资金后发展成果也需时间显现。”
随着各地政府对生物医药领域的重视,越来越多面向该领域的国资投资机构成立。业内人士指出,国资投资方向将继续支持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CXO 和生命科学服务上游、国际合作(如 NEWCO 模式)以及产业链整合,助力重大项目与优质企业培育。
该业内人士还强调:“生物医药领域素有‘双十定律’,为推动产业发展,资本应合理设置基金周期、容错机制与退出渠道。特别是国资应发挥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从长远看,这对追赶国际大药企意义重大,有助于实现医保控费与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
除国资外,市场化基金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至关重要。今年 1 月,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比邻星创投 3 家双币基金投资 9 家创新药企。其中,启明创投最为活跃,投资了国内创新药企赜灵生物和阳光安津,还在海外投资一家体内 CAR – T 细胞疗法公司与两家抗体药物开发公司。
并购热潮兴起
中国生物医药一级市场投融资尚未回暖,并购交易市场却异常活跃,大型收购案例不断,行业整合加速。医药魔方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1 月底,中国创新药行业并购事件数已超前两年总和,达 20 起,并购金额总数超前三年总和,为 58.82 亿美元。
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2024 年,生物医药领域诞生多笔标志性交易,如 “首例 H 收 A”—— 中国生物制药(01177.HK)收购浩欧博(688656.SH),以及 “港股 18A 反向并购”—— 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换股合并等。
医药行业并购潮是资本市场、政策导向、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自身战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各方而言是 “多赢” 局面。太平洋证券研报分析,并购热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收购方常借助并购培育新增长点,拓展业务边界;二是被收购方期望通过出售股权实现资金退出与战略转型。一方面,在医药行业寒冬中,biotech 与医药巨头合作可获更多资源与支持,且 IPO 难度增大,卖方更倾向于并购交易,交易成功确定性增强。另一方面,LP 层面压力不断增加,被并购渐成优选项;三是国家持续出台支持并购重组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具体而言,2024 年 9 月,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强化并购重组资源配置功能。11 月 27 日,深圳发布《深圳市推动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 – 2027)(公开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在《并购重组方案》中明确,力争到 2027 年,落地一批重点行业代表性并购案例,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 10 家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形成 3000 亿元并购交易规模,激活总资产超 2 万亿元。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已率先落地。据上海医药(601607.SH)、东富龙(300171.SZ)公告,除龙头 “链主” 企业外,该并购基金还获市级母基金、产业集聚区引导基金、中央金融机构等多方出资人支持。
该基金主要关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包括生物制药、创新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装备及材料、新型服务及创新业态等。公告称,“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将成为促进产业链集聚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宽资本退出通道的重要工具,为上海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医药行业并购潮标志着行业整合进入新阶段,有望延续。医药行业竞争不仅是产品或技术竞争,更体现在管线或产品整合能力上。手握充足现金流的大型药企可通过并购整合管线,构建疾病领域竞争壁垒。
在并购重组落地方面,王海蛟强调需关注两个重点问题:一是市场层面,并购双方对企业价值判断易存差异,导致交易金额产生分歧;二是监管层面,需考量是否允许更大尺度、更多创新支付模式,以及差异化定价、亏损资产在并购重组中估值偏高等情况。
文章来源:21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