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io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大会

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大会

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
2025年4月23-24日|中国上海
2025年4月29-30日|线上
生物医药产业:探寻新赛道,解锁新模式

生物医药产业:探寻新赛道,解锁新模式

在《“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的宏伟蓝图中,2030 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预计将达 16 万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潜力巨大,有望占据 8 万亿元的份额,已然成为我国最具活力与潜力的产业之一。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持续增长,众多创业企业、投资机构、产业园区和城市纷纷投身其中,催生出一系列全新的赛道与模式。

 

 

一、产业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及技术革新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步入市场与产业协同共进的新阶段。仿制药质量显著提升,原料药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稳步扩大,创新药逐步迈向国际舞台,高端医疗器械进口替代进程加速,连同医药外包产业链一同跻身全球第二梯队。总体而言,产业呈现出创新主导、结构变革和布局扩散三大显著特征。

 

(一)创新主导

 

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从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到基因治疗、细胞疗法;从生物材料、智能医械,到 AI 医疗、脑机接口,伴随医药新技术的研发进程,产业从投资热潮逐步走向成熟收获期。以抗肿瘤新药研发为例,继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之后,抗体偶联 ADC 药物崭露头角,成为抗肿瘤研发的新趋势。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自我国启动 “重大新药创制” 科技专项以来,医药领域掀起了新药研发的热潮,基于原始创新的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制造,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新药上市情况来看,数量逐年递增,2021 年我国获批上市化药、中药、生物药新药 76 个,创新医疗器械 28 个;从上市公司市值排名来看,位居前列的医药公司大多来自创新药研发领域。

 

(二)结构变革

 

受疾病图谱变化、治疗技术进步、医改政策调整及健康理念更新等多因素影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在药品与器械、严肃医疗与消费医疗、低端与高端产品以及不同病种和医疗技术等多个维度持续演变。例如,在严肃医疗领域,医疗器械的使用占比不断攀升,这既源于现代医疗过程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各个环节对医械产品的高度依赖,也得益于我国分级医疗体系建设及设备升级所释放的巨大市场需求。同时,消费医疗市场持续扩容,眼科、口腔、二类疫苗、助睡眠、抗衰老、产后康复、种植发等自主消费医疗领域发展势头迅猛。

 

(三)布局扩散

 

从产业发展态势来看,各地政府和园区纷纷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力度,支持政策不断升级。在上位政策方面,MAH 制度实现了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的分离,使得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分工更为明晰;集中采购的范围持续扩大,带量采购后产品毛利率的降低促使企业生产端布局向成本更低的地区下沉。从企业层面来看,成熟企业的产能扩张与产业转移、龙头企业的战略布局调整以及新兴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对项目选址的要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例如,微创医疗总部位于张江科学城,同时在上海、苏州、嘉兴、深圳等地设有生产基地。各地政策的吸引以及企业选址的优化,共同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扩散。

 

二、生物医药产业热点赛道剖析

 

结合关键技术创新、产业投融资及上市公司表现等多维度分析,东滩智库梳理出生物医药产业的十大热点赛道,涵盖疫苗和体外诊断、蛋白质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CXO 外包服务、合成生物、AI + 生物医学、医疗机器人、植入式医疗器械、康复医疗器械、专科医疗器械,以下为各赛道的详细解析。

 

(一)疫苗和体外诊断

 

疫苗和体外诊断均为多病种、多品种驱动的行业,深受各类生物医药园区的关注。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在疫苗领域,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从单纯预防感染向免疫调节功能拓展;二类疫苗需求市场迅速增长,涵盖流感疫苗、HPV 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多个品种;新型疫苗与多联多价疫苗推动品种迭代升级,治疗性疫苗增速迅猛,包括重组蛋白疫苗、DNA 疫苗、DC 疫苗、mRNA 疫苗等。体外诊断领域的发展机会则集中在心脏标志物、传染病、慢病管理等诊断方向;化学发光分析仪、分子诊断、POCT 等中高端产品;基因芯片、基因测序、流式细胞仪等中游产品。

 

(二)蛋白质药物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升级,蛋白质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多肽、酶、激素、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产品不断涌现。单克隆抗体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治疗性抗体等领域成为关注焦点,ADC 药物及双抗药物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多肽药物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同时,非胰岛素多肽药物展现出大规模商业化前景,有望成为生物肽市场的主导研发方向,广泛应用于肿瘤及免疫系统、抗感染、中枢神经、骨科、心血管、呼吸系统、眼科、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等多个领域。

 

(三)细胞和基因治疗

 

当前,细胞和基因治疗已步入黄金发展期。基因疗法在肿瘤、遗传性疾病、代谢疾病、预防性传染病等治疗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细胞治疗在皮肤软骨组织修复、慢病防治、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小核酸药物作为新药研发第三次浪潮的佼佼者,CAR – T 细胞疗法、PD – 1 抑制剂成为备受瞩目的癌症免疫治疗方法。据沙利文公司数据显示,预计 2024 年全球细胞基因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 185 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可达 12.3 亿美元。

 

(四)CXO 外包服务

 

受新冠疫情及医疗健康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 CXO 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前端 CRO 行业发展放缓,而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 CDMO 等行业则实现快速增长。自 2021 年以来,我国 CXO 行业融资数量和金额有所下滑,上市公司股价进入周期性下行阶段,但目前行业已呈现出明显的回升态势,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结构性产业机会。随着全球及国内医药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我国 CRO 外包服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此外,国内涌现出一批特色医药外包公司,如中药 CRO、基因和细胞治疗 CDMO 等。

 

(五)合成生物技术

 

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广泛,涉及天然药物、药物成分、制药用酶、体外检测、细胞免疫疗法、微生态疗法、基因治疗等多个方向。以微生物、植物、动物细胞为反应器,进行功能糖、氨基酸、蛋白质、多肽、核苷酸和天然活性物质的生产与加工,将极大地改变中药、生物药等药品的生产模式,为创新药的发展开辟更多途径。微生态药物作为继小分子、大分子、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之后的新型药物形式,在胃肠道、感染、糖尿病、肥胖、肿瘤等疾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六)AI + 生物医学

 

AI 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诊疗、智能药物研发、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管理等方面。ChinaBio生物医药投融资大会了解到,AI 与虚拟影像诊断的结合将成为未来技术与应用的爆发点,如旷视科技的智能影像识别系统、腾讯微视的医学影像云平台等。AI + 制药技术能够助力新靶点的发现,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革新新药发现模式。例如,腾讯云深制药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设计以及分子性质预测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华为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覆盖靶点发现、药物筛选、分子优化等数十个应用场景。

 

(七)植入式医疗器械

 

在植入式医疗器械领域,各种骨科植入物、牙科植入物、血管支架等占据主导地位,并受益于医疗 3D 技术的发展。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心房除颤器、植入性电极、人工耳蜗、胰岛素泵等产品在医疗器械市场畅销。无线心脏监护仪、实时血糖监测仪、远程生命监护仪、植入性癌症检测仪等成为新一代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研发热点。近年来,肿瘤介入等领域增长迅速,新型载药微球等产品值得关注,微球输送系统耗材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市场增长点。

 

(八)医疗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应用于伤病员的救援、转运、手术和康复等环节,主要包括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四类细分产品。目前,手术机器人主要集中在微创外科、骨科、泌尿科、妇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单孔手术、纳米靶向、柔性机器人等新型机器人成为市场热点。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脑机交互、AR/VR 等技术深度融合,脑机接口技术将成为影响未来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智能轮椅、假肢、机械臂、神经刺激器等脑机接口产品已投入应用。

 

(九)康复医疗器械

 

康复医疗器械包括医用康复设备、普通康复器械、智能辅助设备等。我国庞大的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士、重疾人群等有康复需求的群体,催生出巨大的康复医疗器械和服务市场。随着传感器、微流控等技术的发展,小型便携、功能精细的康复设备不断涌现。从产业格局来看,国内大多数生产企业仍以仿制为主,缺乏具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康复器械,翔宇医疗、伟思医疗等科技企业已率先在此领域布局。

 

(十)专科医疗器械

 

专科医疗器械主要指具有特殊用途的医疗器械,如透析设备、牙科设备、眼科设备、放射治疗设备、美容医疗器械等,其主要市场需求来自专科医院和科室建设。以宁波牙科工业产业园为例,该园区集聚了牙科设备产业,涵盖以压力蒸汽灭菌器、过氧化氢雾化消毒机等为代表的口腔感控设备线,以 X 光射线机、口腔传感器为代表的口腔影像设备线,多款牙科综合治疗台为代表的牙椅产品线,以 3D 口内扫描仪、牙科 3D 打印机为代表的数字化口腔产品线等牙科关键产品。

 

 

文章来源:东滩智库

若涉及侵权,请立刻联系删除

返回